2023年盛夏,郑州某车管所内,32岁的王倩(化名)正在办理车辆年检手续。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反复查询后,突然皱起眉头:"女士,您名下有138辆车需要先处理违章,否则无法办理业务。"
"138辆?您是不是看错了?"王倩以为自己听错了,"我只有这一辆代步车啊!"
工作人员将屏幕转向她:系统显示,从2020年到2022年间,竟有138辆机动车以她的身份信息完成了注册登记。这些车辆遍布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6个省份,车型从二手面包车到豪华轿车应有尽有,总价值超过2000万元。
"那一刻我腿都软了。"王倩回忆道,"突然就成了'百车富婆',可我连这些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!"这一切的源头,要追溯到三年前那个在地铁站丢失的棕色钱包。
记者深入调查发现,这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。在某二手车交易市场附近,一个自称"老六"的车贩子向我们透露:"一张身份证500元,要是能提供人脸照片,可以加到2000元。我们包办所有手续,绝对安全。"
这些被冒用的身份证主要有三个来源:真实丢失的证件、农民工临时办理后出售的证件,以及专门伪造的假证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"身份证租赁"业务,按月收费,提供"一条龙服务"。
为什么车管所无法识别这些冒用行为?调查发现了三大漏洞:首先,超过70%的车管所允许代办登记,工作人员仅机械比对身份证复印件,无法核实实际申请人身份。其次,各省车辆管理系统相互独立,像王倩这样跨省注册138辆车的异常情况,本地系统根本无法预警。最重要的是,部分地区的"网上车管所"只需上传身份证照片即可办理登记,完全跳过人脸识别环节。
背户车市场的暴利令人咋舌。一辆20万元的抵押车,经过"背户洗白"后可以溢价30%出售。一个中型车贩子团伙每月可处理50-80辆车,月利润高达百万元。这些车辆最终流向抵押公司、租赁公司,甚至被犯罪分子利用。
更可怕的是背后的法律风险。根据《机动车登记规定》,登记车主需对车辆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先行承担。河北的李先生就因此背了黑锅:他名下的73辆背户车中,有12辆存在重大交通事故记录,受害人纷纷将他告上法庭。
"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要接几十个催债电话,"李先生苦笑着说,"明明都是陌生人买的车,出了事却要我来担责。"
如何防范此类风险?专家建议采取"三步走"策略:第一,身份证丢失后立即挂失并登报声明;第二,定期通过"交管12123"APP查询个人名下车产;第三,发现被冒用要立即报警,并到车管所提出书面异议。
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,需要三把"技术锁":强制人脸识别、全国联网核查、黑名单共享。据悉,公安部已启动机动车登记专项整顿行动,预计2024年将全面推行"人脸识别+实名认证"双验证制度。
目前,王倩的138辆车正在逐步办理注销手续,但她仍然心有余悸:"谁能想到,丢一张身份证会惹来这么大麻烦?这138辆车就像138个定时炸弹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炸。"
【记者手记】调查过程中,最令人震惊的不是犯罪分子的狡猾,而是制度漏洞的明显。当 technology 已经可以提供人脸识别、大数据比对等解决方案时,我们的车辆登记系统却仍然停留在"认纸不认人"的原始阶段。也许,该反思的不仅是犯罪分子,更是整个管理体系。
(注:文中人物均为化名,数据来自公开报道和行业调研)
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