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改写:
如果说一个人一生能够碰到好运,便能享受一生的顺遂与福气,逆境则可能让人一生穷困潦倒、百事不顺。那么,难道一个地方的命运也像人一样,能受到运气的主宰吗?
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林逢镇的永隆村,地处右江南岸群山之中,远离市区,距离乡镇有二十多公里,离县城也有十公里多。这里长期以来被视为典型的“贫山穷乡”,人迹罕至、资源匮乏。
在解放前,永隆村与外界的联系十分闭塞,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小道与外界相连。道路狭窄不堪,山石嶙峋,既陡峭又弯曲,走起来危险重重。而其中最具“山门”威胁的“镜盘”坳口,四周山峦拔地而起,气候阴冷,山峰直冲云霄,形成了如“刀山火海”的困境,曾是强盗和越贼的常犯之地,也因此被称为“鬼门关”。然而,随着新中国的建立,永隆村的命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一个个“好运气”降临在这个地方,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。
展开剩余77%首先是公路的建设。上世纪60年代中期,永隆村迎来了通公路的机会。直到90年代末,田东县最后一条村级公路才完全通车,而永隆村的公路建设比之提前了三十年。当时,田东县的右江大桥还未建成,通向永隆的路要绕行英和渡口,路程达到30公里。永隆村并没有著名的景点或丰富的资源,国家当时面临经济困难,为何会优先为这个偏远的村落修建公路呢?
更有趣的是,早些时候,连接印茶和江城镇的公路经过林逢镇的公靖村与县紫胶林场。如今,田东至天等县的二级公路却突然改道穿越永隆村,这让永隆村成为了为数不多的,直接由国道二级公路贯穿的乡村之一。
接下来是学校建设。永隆小学的建设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,当时学校拥有20多间石墙新瓦房的教室和10多间教师宿舍,设备简朴,但规模在当时可谓不小。墙壁上涂刷的白色石灰膏,使得这所学校在当时的山区村落中显得十分独特,几乎成了那时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多年来,永隆小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发展,没有经历过像其他山区村小学那样的茅草房、土墙房,甚至危房等困难局面。改革开放后,国家又拨款数百万为永隆小学建设三栋现代化教学楼和宿舍楼,还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太阳能设备,使其成为了百色市农村地区最大、最现代化的学校之一。对于一个人口不多、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小村庄,教育设施能够得到如此重视,令人深感疑惑。
第三个“好运”是通电。永隆村在70年代初便实现了全村通电,成为当时相当少数的山区村庄。与其相对的是,福兰村的电力工程直到十多年后才完成。永隆村的电力建设并非为工业或工厂所需,仅仅是为了满足分布在大石山中的四个自然屯的生活用电需求。那么,为什么这个贫困山区的小村落,能够比周围的其他地方更早实现电力覆盖呢?
第四个谜题是粮站。70年代初,永隆村建起了一个粮站,里面设有五个大型仓库和一栋二层楼房,规模在全县范围内都非常罕见。即使在当时的县城及周边平原村,这样的粮站也并不多见。令人奇怪的是,永隆村的土地大多是石头,农业产出有限,且与周围村落隔着重重大山,交通极其不便,这样一个贫困村为何会被特别优待,建成这样一座粮站呢?
第五个谜团是隧道。龙西屯与永安屯之间只有一个小山坳,山高不过50米,但上世纪70年代初,当局却在这个山坳下方开凿了长约100米、宽度足以通过小货车的隧道。隧道的另一端,只有一个普通的自然屯,而永安屯的居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,道路遥远,环境恶劣,这样的工程为什么会优先为一个小山村建设呢?
第六个“好运”是电话。永隆村在全县山区中,首个实现了有线电话和信息化建设,甚至在山顶上还建设了多个电信传播台。这使得永隆村能够在早于其他村镇五六年的时间里,实现信息的现代化,成为当时的通讯先锋。
最后是免收农业税。2006年,国家取消了征收农业税,但永隆村的农民从新中国成立到2006年都未曾交过农业税。即便是附近村的领导,也对永隆村这种情况感到羡慕不已。
从这些“七大谜团”来看,许多人猜测,永隆村一定背后有人在中央或自治区重要部门担任职务,因此得以获得如此多的政府优待。然而,永隆村自新中国成立至今,甚至连一位在本地担任副县级领导的人都没有。这个现象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。
笔者观点:
其实,这七个谜并不难解。正如俗话所说,“富贵轮流转”。因为在旧社会,永隆村曾有“永隆永穷”的说法,所以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对这个地区的投入力度加大,想要将永隆建设成“永远兴隆”的村庄。因此,一系列的基础建设和资源优待,恰恰体现了政府的决心与努力。如今,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,永隆村或许还将迎来更多的“好运气”。
这种解释是否合理呢?聪明的网友们,或许你们有更独特的见解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分享!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平台官方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